close

1024 

以農立國,是小時候學到的字眼,但經過時代的變遷,傳統農業結構必然面對轉型的時機點,今天小編就要跟大家分享關於農業轉型文章。

 

台灣過去依靠傳統慣行農業「以農養工」才得以扶植總體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破壞應是社會全體的責任,不該由少數有機農民與消費者承擔整體環境教育的費用。面對綠色革命開啟現代化學農業帶來的污染問題,許多國家 都採取對環境有益又符合WTO規定的「綠色補貼」(Green Box)措施。反觀我國在綠色補貼經費方面,預算卻多集中在老農津貼、休耕給付和災害補助,對於攸關農業轉型發展的「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性投資補貼」與「環境計畫下的支付」項目缺乏應有的投入與關注。

 

不只農委會提供有機農業轉型的資源偏低,地方農會對於推廣有機農業也消極。對農會而言,有機米的單位面積產量比良質米低23成,即使售價較高,但從市場面看,有機米只能供應較高收入族群,通路並不好打,且加工機器還得另立一套處理流程,故寧可將主力放在良質米推廣。

 

 

對應年邁傳統稻農的窮途末路,有機種植近來被產、官、學界甚至環團和農村 社造工作者視為台灣傳統農業結構轉型的一種嘗試出路,期望藉此落實小農生產自主、社經地位穩定,又能兼顧生態和諧的實踐願望。然而,社會在轉型過程中,勢 必受到既存權力結構牽制,同理,在傳統慣行農業經營結構裡推動有機農業轉型,勢必也會受到傳統慣行農業結構問題的影響,唯有正視面對而非繞過既有農業結構問題,所謂的農業轉型才有機會露出曙光。

 

小編前兩篇介紹關於台灣水果的故事,跟今天看的農業轉型文章是有很大的關聯性的,雖然逐漸沒落的產業,但仍然有許多人堅持著自己最初原本的夢想,持續熱血的投入。我不窮,我只是沒錢這部國片講述的也是如何在困苦的環境之下努力的堅持自己的夢想!

 

新聞來源: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28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不窮我只是沒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